警惕 | 运动变“杀手”?97%的悲剧其实可以避免→
发布日期:2025-06-27 21:28    点击次数:81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运动性猝死的新闻却频频引发关注。无论是马拉松赛场上的业余跑者,还是球场上的年轻人,都可能成为悲剧的主角。

端午佳节即将到来

广东房东们也即将“上演”“水上漂移”

无论是日常锻炼、训练

还是赛事活动

运动本应是健康的守护者

但若忽视科学原则,

也可能成为“隐形杀手”

本文将为你揭开运动性猝死的真相,

并提供实用防护指南。

01

运动性猝死:认识这个“沉默的杀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运动性猝死是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因非创伤性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

图片由AI生成

主要原因:  

1. 心源性猝死(占80%以上)  

心肌梗死:剧烈运动诱发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导致心肌缺血

肥厚型心肌病:隐匿性心脏结构异常,剧烈运动时易发室颤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青少年运动猝死的重要诱因

2. 脑源性猝死  

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血压骤升引发脑出血  

3. 其他因素  

高温环境下运动导致重度中暑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引发恶性心律失常

滥用药物(如可卡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性猝死的根本原因不是运动,运动仅仅是诱因,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运动者存在基础疾病。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包括看似健康的隐性心脏病患者、长期熬夜/高压人群、运动后饮酒者、感冒未愈强行运动者。

从我国近年的青少年体质监测报告看,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超重和肥胖者明显增加,大关节和肌肉活动量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他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明显增多,如熬夜、吸烟、喝酒等,这也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再叠加不合理的运动,就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的案例增多。

02

预防策略:给身体上好“安全锁”

运动前:筑牢防线

1. 心肺功能的评估 

心肺运动试验:连续监测运动中受试者的血压、心电圈、血氧饱和度、摄氧量等生理参数

35岁以上人群:心电图、心脏彩超、运动负荷试验

青少年重点筛查:家族猝死史、心脏彩超(排除心肌病)

2. 警惕危险信号  

运动时出现胸痛、眼前发黑、持续心悸需立即停止

3. 环境评估  

避免高温高湿天气剧烈运动(温度>30℃时风险上升40%)

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户外运动  

 运动中:智慧把控

循序渐进原则:每周运动增量不超过10%

心率监控:最大心率控制在(220-年龄)×70%~85% 

科学补水: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500-800ml

避免“报复性运动”:长期不运动者突然高强度训练风险极高

 运动后:注意恢复

大量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停下来或坐着。应该给身体一个恢复的时间,让身体逐渐从激烈的运动状态放松下来。

运动后不要大口喝水、大量饮用冷饮或冲冷水澡等。

运动后最好做一个冷身运动。中高强度运动后的慢跑、快走、舒展放松等,可以维持促进血液的回流。

 特殊人群注意

感冒恢复期:至少休息1周再恢复运动

熬夜/醉酒后:禁止剧烈运动

马拉松参赛者:赛前3个月需进行专项心肺功能训练

03

黄金4分钟:急救决定生死

现场处置口诀:停、呼、压、电  

1. 立即停止运动:让患者平卧于硬质地面

2. 启动应急系统:拨打120并寻找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3. 马上开始心肺复苏(CPR):  

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

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  

4. 尽快使用AED:按语音提示操作,除颤后立即继续CPR

关键数据:  

每延迟1分钟除颤,存活率下降7%-10%

4分钟内实施CPR+AED,存活率可达50%-70%

04

延伸防护:这些细节别忽视

1. 穿戴智能设备:运动手表可实时监测心率变异度(HRV)  

2. 调整运动模式:高风险人群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3. 建立运动档案:记录每次运动后疲劳恢复时间、睡眠质量等指标  

4. 学习急救技能:建议每2年复训心肺复苏课程 

运动性猝死虽可怕

但97%的案例可通过科学预防避免

记住

最好的运动是适合的运动

最佳的成绩是平安回家

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

在追求健康的同时,

为生命筑起坚实的防护墙!

来源:广州疾控i健康(本文数据和视频来源:《运动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新华网)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